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自我

2011年1月23日,星期天
第一个播出:
2011年2月22日,星期二

它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取悦别人?为了达到文化的期望?还是出于我们自己的原因——作为“自主代理人”?美国人倾向于(至少在理论上)欣赏那种独立自主的人,那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全力以赴去实现它的人,不管外界怎么想。这适用于所有的文化吗?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哈泽尔·马库斯与约翰和肯一起探讨了不同文化之间动机和行动的差异。

听力笔记

“认识你自己。””To thine own self be true.” “You can go your own way.” From the ancient Greeks to Shakespeare to Fleetwood Mac, there’s a long tradition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of seeing each person as separate from every other. Often times this goes hand in hand with the permission, or even imperative, to ignore others’ expectations and “follow your heart.” Raised in this culture, this seems like a perfectly natural view of selfhood. But what if there were other ways of thinking about the self?

节目一开始,约翰就质疑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自我有根本不同的看法:毕竟,我们都相信我们拥有理性思维的能力,我们控制的身体,以及我们用来探索周围环境的感官,不是吗?

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教授Hazel Markus根据她从日本社会研究中收集到的证据给出了一个回答。马库斯认为,日本文化对自我的理解与美国主流文化截然不同,美国主流文化认为自我是完全自主的。从日本人的角度来看,关于一个人最重要的信息是他或她出生时的所有关系,可以追溯到许多代。马库斯提供了实证证据,证明这种自我观会影响孩子的行为。

在最后一部分,我们考虑到意识到有多种自我概念可能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是否可以选择接受另一种文化的概念,或者我们自己的文化在我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肯向黑兹尔提出了文化相对主义的问题。难道西方的自主自我观念没有重要的好处吗,比如重视个人自由?海柔尔同意了,但又加以反驳,鼓励肯质疑他认为别人的期望是沉重负担的观点。节目结束时,我们就如何让孩子们在不同的自我观念中做出选择提出了一些想法。

  • 粗纱哲学报告南希·穆兰研究了自我自主概念和利他行为之间的联系。她与伯克利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达切尔·凯尔特纳(Dacher Keltner)探讨了进化如何让我们的大脑能够奖励利他行为,以及我们在文化中应该如何更重视同情心。
  • 60秒的哲学家当前位置伊恩·肖尔斯指出,美国人是世界上最自我意识强的人。想想我们的发明:自助书籍、励志演讲、健身中心。想想我们治疗的术语:个人成长(好的),相互依赖(坏的)。自恋真的是唯一的出路吗?

成绩单